芬芳的分子阻止难治性胰腺癌
        癌细胞具有快速增殖的能力。 侵袭性癌细胞从其紧密连接的上皮状态转变为间充质状态,这种状态没有接触限制,很容易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这种上皮到间充质的可塑性也使癌细胞对抗癌疗法的消除产生抵抗力。

         正在寻找新的抗癌药物,以克服这种对治疗的获得性抵抗并摧毁“流氓”癌细胞。 由 Dr. 日本藤田医科大学肿瘤学创新中心主任 Hideyuki Saya 揭示了苯甲醛的抗癌活性机制,苯甲醛是一种负责杏仁、杏和无花果香气的化合物。

         深入了解他们进行这项研究的动机,博士。 Saya 解释说:“在 1980 年代,研究人员证明了苯甲醛及其衍生物的抗癌活性。 我们研究的第一作者博士。 Jun Saito 是参与这些早期研究的其中一位研究人员的女儿,她被揭示苯甲醛抗癌作用背后的机制的强烈愿望所驱使。 这项研究于 2025 年 5 月 2 日在线发表在《英国癌症杂志》上,显示了苯甲醛对癌细胞内关键信号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细胞毒性。

         早期研究报道了苯甲醛抑制小鼠胚胎细胞,表明其在阻止细胞快速增殖方面的潜力。 在这里,通过使用移植到患有不断增长的胰腺癌的小鼠模型来研究苯甲醛的抗癌作用。

         在细胞培养研究中,苯甲醛抑制对放射治疗耐药的癌细胞的生长,也抑制对奥希替尼治疗耐药的癌细胞的生长,奥希替尼是一种阻断生长因子信号传导中酪氨酸激酶的药物。 苯甲醛与辐射协同作用消除以前抗辐射的癌细胞。

         研究结果表明,苯甲醛通过阻止信号蛋白 14-3-3ζ 与组蛋白 H3 (H3S28ph) 的 Ser28 磷酸化形式的相互作用来发挥其抗癌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是癌细胞存活的关键,也是治疗耐药性和与上皮-间充质可塑性相关的基因表达的原因。

         在这里,苯甲醛阻止了丝氨酸的 14-3-3ζ 依赖性磷酸化28组蛋白 H3 的氨基酸。 因此,苯甲醛处理降低了导致处理耐药性的基因的表达。 用苯甲醛衍生物治疗小鼠可抑制胰腺肿瘤的生长并抑制上皮至间充质的可塑性,从而防止癌症扩散到肺等远处器官。

         通过阻断癌细胞存活的关键相互作用,苯甲醛克服了治疗耐药性并防止转移。 共享他们的发现的意义,博士。 Saya 总结道:“长期以来,14-3-3ζ 蛋白一直被认为是癌症治疗的靶点,但由于它在正常细胞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因此无法直接抑制。 我们的结果表明,苯甲醛抑制 14-3-3ζ 与其客户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可能克服这个问题。

         目前的研究表明,苯甲醛对获得性辐射抵抗力的癌细胞有效,并且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常用于癌症治疗。 从长远来看,这项研究表明它有可能与分子靶向疗法一起作为组合抗癌剂。

         博士 Jun Saito 是 Dr. Hideyuki Saya,藤田医科大学肿瘤学创新中心。 她获得了博士学位。 来自日本大学医学研究生院。 延续她父母之一的遗产,他们开创了苯甲醛在 1980 年代的抗癌活性,博士。 Saito 发现了苯甲醛抗癌作用的潜在机制。 她的专长包括肿瘤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应用物理学和化学。

         这项工作得到了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补助金 (KAKENHI 19K22568) 的支持。